中国正在制定有色金属行业联合出海计划
发布时间:2007-04-02      作者:   分享到: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康义向《财经》杂志披露了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去年的业绩:
2006年,有色金属行业获益颇丰,规模以上企业收入从
2001年的2356亿元增加到1.35万亿元,盈利也从2001年的71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实现利润超过了煤炭、纺织、医药和建材行业。
这与整个有色金属处于景气周期顶峰有关。2006年,国际有色金属价格屡创新高,LME三月期货每吨最高价分别达到:铜8600美元、铅1765美元、锌4500美元、锡1.16万美元、镍3.39万美元,相继突破历史高位。
不过,在行业内部,利润趋于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大企业集中。在冶金行业总体排名中,2005年冶金行业前六名中有色金属企业只有一家,2006年则有三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铝业利润达到225亿元,首次超过宝钢(223亿元)排名第一。康义说,“去年行业内17家企业实现利润超过10亿元,其中6家企业利润超过20亿元”。
康义认为,有色金属行业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结果。比如,目前已经全部淘汰了落后的铝电解生产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中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在民营企业中,有一批在技术上处于先进水平,例如山东南山集团、茌平华信铝业公司、山东丛林集团公司、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的利润都超过了10亿元。
大量的利润也支撑了有色金属行业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例如,在去年的新增投资中,企业自筹资金占比达到77%,“这说明企业这几年盈利能力确实比较强,”康义说。另外,行业旺盛使融资渠道也通畅起来,有色金属行业有37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除了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去年还有几家公司发行了债券。
康义表示,总体来看,去年有色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180亿元,相对于2003年的投资高峰,增幅已逐渐放缓,新开工项目增幅回落12%,但铜、铝冶炼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仍然偏大。
资源瓶颈
早在2002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有色金属第一生产大国。特别是2003年投资迅速增长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有色金属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且行业地位明显上升。过去的六年,有色金属行业产量年增长幅度在14%-20%之间,至2006年,有色金属行业的产量达到1917万吨,增长17.5%。其中,铜、铝、铅、锌的产量分别为300万吨、935万吨、274万吨和315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
但是,中国在原料资源上的稀缺成为巨大的制约因素。例如,目前2/3的铜精矿、1/3的铝土矿以及近30%的铅精矿都必须依靠进口。这使得中国成为有色金属的贸易逆差大国。去,年有色行业进出口总额为650亿美元,贸易逆差为175亿美元。
康义称,这一现状正在得到改善。随着加工水平的提升,出口结构有所优化,高端铝材、铝箔、铜管材的出口增加。这是因为,加工环节可以带来高附加值,利润向下游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领域转移,促使企业去年在加工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近40%,在总投资中的比例达到27%。
然而,康义认为,矿山原料有效供给仍是影响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例如,去年投资最热门的当属矿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近一倍,达到266亿元,占总投资额的19.2%。
有色行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由于中国大量进口有色金属,进口价格对企业影响很大,国内企业“抱团”谈判的动力很大。中国铜行业自2003年以来,由江铜、铜陵、云铜、金川、大冶、中条山及白银等七家国内主要铜冶炼企业成立了铜原料联合谈判组(CSPT),联合起来同国际铜精矿贸易商展开谈判,以获取在谈判中的优势和主动性,遏制了加工费(编者注:铜企业主要赚取加工费,所以价格谈判主要以加工费为目标)的持续下滑。
2005年春,由九家中国企业以及日本、韩国、印度四国18家铜冶炼企业成立了亚洲铜俱乐部会员会议。
但是,过去的两年,由于全球矿资源紧缺,海外矿山企业获得了强大的价格谈判力量。据康义透露,在2007年度铜精矿加工费谈判中,必和必拓与中国主要铜企业达成的铜精矿加工费为60美元/吨,比目前的70美元/吨又减少了10美元,而且沿用了三十多年的价格分享条款也被取消,对铜冶炼企业的利润影响非常大。这一行业格局造成的后果是,由于海外矿山掌握着关键上游资源,有色行业利润的大部分流向海外。
去年两会上,康义就提出,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并在财税、信贷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提议建立海外资源勘探开发投资风险基金,鼓励有能力的国内企业联合到海外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在3月7日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康义透露,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纳了该建议,目前正在制定相关政策。
但是,由于行业分散和海外投资风险无法预估,联合“出海”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大。康义称,仅以铜为例,到海外投资一个上规模的铜矿需要百亿以上人民币,目前国内铜企业还没有这个实力。铜企业需要联合重组,虽然难度很大,但应该在国家推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