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万吨钛业工艺共谋中国钛业发展
优化万吨钛业工艺共谋中国钛业发展
发布时间:2005-12-28      作者:   分享到:
年末岁首将至,钛业捷报频传。正当遵义钛业11月海绵钛月产量突破800吨,创我国海绵钛月产最高纪录之际,12月7日我国海绵钛冶炼技术研讨会在遵义召开,从而揭开了我国海绵钛实现万吨产能的序幕。   “十五”计划是遵义钛业加快发展的五年,尤其是2005年遵义钛业海绵钛产能达到了万吨规模,在“九五” 计划基础上增长五倍,年实际产量连跨4000吨、5000吨、6000吨 大关,全年将超过7000吨,这在我国钛工业的发展史上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标志着我国海绵钛工业年产量将正式朝着1万吨迈进。   遵义钛业拥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吨联合炉海绵钛生产工艺、国内最大的Φ2400毫米无筛板沸腾氯化炉工艺等先进技术。随着万吨产能规模的形成,企业提出了“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工艺水平”的发展思路,认真分析到目前的遵义钛业具备万吨级产能的规模,还不具备万吨级产能的技术。于是,在钛业分会邀请专家主持“诊断”的基础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优化万吨钛业工艺,共谋中国钛业发展的“海绵钛冶炼技术研讨会”召开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钛业分会会长曹春晓,国家科技部高计司材料处处长黄世兴以及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的10多名院士、专家共聚遵义研讨万吨级海绵钛应具备的生产技术。   研讨会上,院士、专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曹春晓院士全面介绍了国际国内海绵钛工业发展的状况,钛在军用、民用方面的用途,提出了海绵钛应朝着“两高两低”的工艺技术方向发展。即提高质量,提高效益,降低成本,降低污染。在万吨级工艺上要提高工艺自动化水平,减少完全靠人工来操作的手段。曹院士希望各位专家要共同帮助遵义钛业解决万吨规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更多的优质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黄世兴处长赞同曹院士提出的“两高两低”思路,他要求各位专家在万吨级技术的发展中要找差距、找问题,要把目前形成的一万吨规模从技术上、管理上入手做成样板工程,为两万吨、三万吨的发展做示范。希望遵义钛业在自动化领域的发展方面要跳出去与其它行业结合,跟踪新技术,不能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把国内好的技术拿到遵义钛业来优化、提升、集成自身的技术,从而推动遵义钛业的做大做强。   研讨会上,有色协会科技部、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北京有色总院等单位的专家们相继进行了《海绵钛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解决遵义钛业环保问题》、《海绵钛坨心问题及还原过程中热平衡--温度场的测量与优化》、《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多元材料及其微滤膜》的专题研讨,对海绵钛还原蒸馏、沸腾氯化、精制矿物油除钒、“三废”治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重点都是围绕搞好钛镁平衡生产的闭路循环上治标治本,优化技术,改善工艺,从创新的角度进行技术开发,用新技术用自己独创的知识产权来提升我国海绵钛规模上、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