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钨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中国钨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发布时间:2005-11-28      作者:   分享到:
钨是我国在世界上具有优势地位的稀缺资源。储量、产量和贸易量均居世界首位。但2004年我国钨业全行业的销售收入仅相当于美国肯纳公司一家的销售额。钨制品进口价比出口价高出5.4倍。这种大而不强的格局显示—— 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提起我国钨工业,我们可以津津乐道地大摆一通龙门阵。2004年我国钨(WO3)储量140.5万吨,占世界的45%;我国钨精矿产量达到8.5万吨,硬质合金2.6万吨,钨品6.9万吨,分别占世界的75%以上;钨品和硬质合金出口量3万吨,占国外原钨供应量的82%。 但令人难以高兴的是,我国钨市场竞争能力与国外差距甚大。2004年进口钨材平均价格为68101美元/吨,而出口价仅12626美元/吨,进口价比出口价高5.4倍。进口的钨丝比出口的钨丝高6.7倍。全国400多家钨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只有120多亿元,绝大多数企业在亏损边缘挣扎。日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我国钨业的“虚胖”。 从企业结构看,分散经营、同业竞争、低水平重要建设不同程度存在。目前,正在生产的矿区有100个,采矿产能1220万吨,选矿产能1350万吨,2005年湖南、江西、河南等省份扩大采选生产能力100万吨左右。目前,44家钨冶炼企业中,APT产能利用率仅41%,65家钨粉生产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34.6%,200户硬质合金生产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为57.8%,2005年正在建设或筹建的APT生产线有1.8万吨,钨粉生产线8900吨,硬质合金生产线2000吨。多数新上的生产线技术含量不高,环保条件差,产品质量低。不仅不能增强竞争力,反面浪费了资源,加剧了钨资源的供应紧张,导致钨精矿价格出现前所未有的暴涨。 从产品结构看,我国生产的钨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和一般加工产品,硬质合金大多为中低档产品,出口量虽然占国际市场流通量的20%,而销售收入仅占1.5%。以湖南为例,2004年湖南生产硬质合金3800吨,但其中深加工硬质合金制品,特别是高精尖的硬质合金工具产品,只有300吨左右,仅占8%。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对高档次硬质合制品的需求,国内所需的大部分高档次合金制品仍需靠进口解决。 正是由于钨企业分散经营,势单力薄,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致使钨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效益优势。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钨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开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已刻不容缓。 1、实行总量控制、规划开采。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七部委《关于加强钨锡锑行业管理的意见》,结合“十一五”规划,制订出我国钨工业发展的规划。对全国钨工业系统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保护性开采,打击乱采滥挖。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广东等主要钨资源大省要具体划定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以及禁止开采区。在鼓励开采区内,引导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采选回收率,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在限制开采区内,要严格限制采矿权数量设置,不得盲目报建矿山,并要有计划地逐步关、停、并、转一些小型矿山;禁采区内除了不能开采新的矿业活动外,对已有的矿业生产也要限期关闭。 2、制止重复建设,建立钨的准入制度。目前,我国钨品生产能力过大,硬质合金、APT、钨粉、钨丝等生产企业有350余家,有的省、市还在新上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环保条件差、产品质量一般的钨品生产线,既浪费资源,又对正规钨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构成威协。必须按照国家七部委的《意见》精神进行治理整顿。同时,建立钨品生产企业的准入制度。以生产规模、工艺水平、技术条件、产品质量、安环条件等为标准,建立钨品生产企业的准入条件,淘汰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环不符合行业标准的钨品生产企业。 3、调整结构,大力发展加工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一是调整产品结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对钨加工和深加工产品的需求正在快速递增。汽车、机械、采矿、电子、家电、建材、军工等部门对硬质合金、高速钢刀刃具、耐震钨丝、钨电极、硬质合金微型钻头、模具、轧辊、含钨催化剂、钨酸、钨酸钠、高比重合金、钨合金、硬质合金异型制品、钨材、可转位刀片等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发展钨的加工和深加工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二是调整企业结构,提高钨产业集中度。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支持和加大对钨的加工和深加工投资力度,把湖南株洲、四川自贡、福建厦门、江西修水建成从钨精矿直到高档次硬质合金、高品质钨丝、高级合金、新能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的钨深加工产品的制造基地。减少钨精矿和钨初级产品的出口,对高附加值的钨制品实行出口优惠政策.